三個領悟 – 讓德國交換成為我的人生轉捩點
- 留德青山
- 2024年12月16日
- 讀畢需時 8 分鐘
已更新:2024年12月26日
作者:王煒婷|慕尼黑大學 Ludwig Maximilians Universität München

出國交換已成為現今大學生的趨勢之一,跳脫原本熟悉的舒適圈,用短短半年到一年的時間,以最低的成本去看看這個世界。
對我來說,在慕尼黑大學交換的這一年帶給我的收穫也是遠超出自己出發前的想像。如果你有興趣了解更多,歡迎來看看我的交換故事:
選擇德國交換的動機?
回想起為什麼選擇德國交換,其實這個動機可以追溯到十年前。從小我就是一個很嚮往可以到國外讀書或生活的小孩,但總覺得出國讀書是一件遙不可及的事情。直到 2015 年,我和家人第一次到歐洲旅行,並拜訪了一位當時在漢堡讀學士的朋友。
對於當時 12 歲的我來說,親眼看到一位來自台灣,只比我年長幾歲的姊姊獨自在德國求學,並在國外建立起屬於自己的生活圈,真的帶給當時的我很大的憧憬。進一步瞭解後,也發現德國大學提供了台灣學生特別的學士申請標準(DAAD|申請德國大學的學歷與語言要求),所以我從高中時便一直以申請德國學士為目標,在準備學測的同時也持續學習德文。
然而 2021 年高中畢業時,因為疫情的關係,最後還是選擇留在台灣讀大學。但同時我也更加確定既然自己沒有機會到德國讀學士,那就一定要好好把握交換的機會,完成自己 12 歲的夢想。於是我便選擇在最早可以交換的大三這年,開啟我在慕尼黑大學的交換旅程。
德國交換有什麼特色?
以下將分為「德國」及「慕尼黑」,兩部分簡短介紹:
德國
地理位置優越:德國位於歐陸的中心,鄰近很多國家,對於旅遊來說較方便、成本也較低。例如奧地利、荷蘭、義大利、法國等,搭乘火車或長途巴士即可抵達。
國際化程度高:德國的外國學生數量在歐洲排名第二,僅次於英國。德國政府也提供完善的留學生福利,例如公共保險制度等,近年更推出吸引人才的政策,例如機會卡、五年居留即可換德國護照等。(德國機會卡成功首例分享(Chancenkarte)!專訪留德青山學生。附詳細申請步驟和心得)
生活費用相對低:與其他歐洲國家相比,德國的生活費較低,超市、DM(藥妝店)等日常生活消費和台灣不會差太多。學生平均每個月的生活花費大約為 950 歐元,以留學來說經濟負擔相對小。
慕尼黑
坐擁大城市及大自然:慕尼黑除了市中心有很多公園綠地外(如英國花園、奧林匹克公園等),近郊也有非常多湖泊和郊山。住在這裡可以同時享受到大城市的繁榮和大自然的舒適。
治安好、生活水準佳:慕尼黑是德國第三大城,也是德國消費水準最高的城市。整體來說生活水準高、交通便利、且治安良好,不太需要擔心扒手等問題。
學術排名高、工作機會多:慕尼黑大學(LMU)和慕尼黑工業大學(TUM)的學術排名是全德國最高,也是全歐洲最頂尖的大學之一。慕尼黑也是許多知名大公司(如 BMW、Allianz、Siemens 等)的總部所在地,擁有豐富的學術研究和工作機會。
台灣人同溫層厚:在慕尼黑留學和工作的台灣人基數多,大家在生活、學業和職場上都能互相交流並照顧。慕尼黑也是德國少數有台灣直飛航班的城市。
慕尼黑這一年帶給我的三個領悟
每次被問到「你覺得你在交換學到最多的是什麼?」,我似乎難以以一言蓋之。在慕尼黑這一年所累積的體驗與成長,讓我感覺已經蛻變成 2.0 的自己。
若要簡單解釋現在「2.0 的自己」,到底是哪裡改變和成長了呢?沉澱了許久,我梳理出了三個影響我最深的領悟:
勇敢推自己一把,為自己創造機會
如果要說在慕尼黑交換時最有成就感的事之一,便是我勇敢推自己一把,開始主動為自己創造更多學習機會和可能性的時候。
回推到交換初期,我在開學前參加了慕尼黑大學的一個月 B1 德文密集班,開學後每週也固定有在上德文課。雖然日常生活的德文都還算可以應對,但在課堂上我可以明確感受到自己在口說方面與歐美同學的差距,常常還是會因為害怕說錯而猶豫開口,也不太敢主動發言。
我很明確知道,想要自己的德文能力進步,勢必是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自學、鼓起勇氣推自己一把,主動找到能認識更多德國人的機會。

正當我不知道該怎麼突破這一道牆時,「為什麼都要被動地等待呢?不能自己主動創造機會嗎?」—— 某次和朋友聊天時偶然的一句話,突然狠狠地打中了我。
是呀!常常在想,想認識新朋友的機會,永遠都只能被動的等待嗎?何不嘗試推自己一把,主動跨出第一步改變呢?
一開始,我先嘗試參加了慕尼黑市立圖書館的免費 Language Café,但我很快發現這種多人語言交換活動,其實一次下來的口說練習時間有限,於是下一階段我便轉向效率更高的一對一練習。
我除了利用線上語言交換平台,和幾位想學中文的德國人進行視訊交流外,也直接聯繫了慕尼黑大學漢學系辦和教授,請他們幫我介紹也想找語言學伴的德國學生。
很幸運的,在聯繫上慕尼黑漢學系後,我陸續開始跟 4 - 5 位漢學系學生一對一約出來交流,也加入了漢學系學生會每週舉辦的 Language Table 活動。

就這樣頻繁練習德文了幾週,我發現自己的口說能力有明顯的進步。在德文課上,我不再像以前那樣猶豫開口,而是能自信地表達想法,與同學輕鬆交流。
此外,在一次次與陌生學伴相約的過程中,我逐漸克服了以往對陌生 Networking 的緊張感,並更懂的掌握跨文化的交流技巧,讓我之後在面對不熟悉的環境時也更加從容自信。
那次的嘗試,不僅讓我達成了德文學習的目標,更讓我深刻體會到:改變往往只差那一步的勇氣,而當我們勇敢推自己一把,跨出去後的收穫和可能性,將遠超乎預期
活在當下,簡簡單單的幸福就夠了
若要說我回台灣後會最想念的歐洲風景,不是那些富麗堂皇的城堡皇宮,也不是那些壯麗震撼的峻山湖泊,而是這些人們單純享受燦爛陽光,專注活在當下的片刻。
在台灣生活了這麼久,我早已習慣以「物質」為主的快樂:買到了一件很喜歡的衣服、訂到了一間很想吃的餐廳⋯⋯,這些生活中令人滿足的時刻,常常都是建立在金錢買得到物質之上。尤其進入大學後,繁忙而麻木的日子好像又讓我更依賴這些短暫的滿足感。
但我依然清晰記得,剛到慕尼黑不久,第一次看到讓我至今仍難以忘懷的一幕。
那是個普通的禮拜六,我走出宿舍準備要去超市採買時,看到了從奧林公園地鐵站迎面走來的人群們,有推著嬰兒車的家庭、牽著狗狗的小孩、挽著手的老夫妻,也有充滿活力的年輕人⋯
再往公園的遠處一看,整片的山坡草地上,滿是慕尼黑人在陽光下的身影。有的戴著太陽眼鏡捧著一本書;有的一手舉著啤酒,一手摟著朋友笑得開懷;也有些人就躺在野餐墊上,望著公園裡的人群打著排球、靜靜地看著天上的雲漂過。

這一切沒有任何刻意的安排,卻散發著一種無比輕鬆的氛圍。那一刻,我不禁問自己:「為什麼我從來沒有想過,幸福原來可以這麼簡單?」
從那之後,我開始走進慕尼黑人的生活節奏:和朋友去郊外登山、躺在英國花園野餐、到湖邊喝啤酒,或著就一個人拎著野餐墊,坐在奧林公園的山坡上,看著隨季節變化的夕陽從雲海中西下。

這些看似再平凡不過的日常,卻讓我體會到前所未有的滿足感。彷彿世界忽然慢了下來,那些原本被我忽略的日常細節,開始一點一滴浮現,並讓我重新發現,生活的美好其實一直都在我身邊 — 只是過去的我,從沒停下腳步去用心感受。
大家都說歐洲人很「懂得生活」,來慕尼黑前的我,一直以為他們是懂得如何平衡工作和休閒時間。但後來我才明白,他們真正的「懂生活」,不是擁有什麼,而是懂得珍惜平凡中的快樂,擁抱那些不需要任何理由的美好時光。

這段慕尼黑的生活教會了我:快樂並不需要刻意追求,而是源於當下的用心感受。放慢腳步,為自己創造能與這個世界溫柔相處的時刻,便會發現,幸福其實一直都在身邊
跳脫框架,探索人生的更多可能
從小到大在台灣,我們似乎對未來都有一個根深蒂固的想像:高中努力讀書,考上好大學,拿到漂亮的碩士學歷,然後找到一份滿意的工作。
大概也是因爲這樣的框架,讓我在來到慕尼黑之前,能明顯感受到自己和周圍的大學朋友們,都對未來有著相似的焦慮與迷惘。大家都擔心自己無法達到社會的期待,也不知道下一步應該走向何處,才能夠朝著「成功」定義的人生邁進。
然而,透過交換期間無數次的跨文化交流和開拓眼界,讓我逐漸意識到,我好像從來沒有真正問過自己:我想要的人生,究竟是什麼樣子?哪些是我「應該做的事」,哪些又才是我真正「想做的事」呢?
在和愈來愈多的朋友聊聊後我才發現,大部分的歐洲人從不用年齡來劃定自己該在哪裡、該做什麼。對他們來說,年級不等於年紀。有人高中畢業後就飛到國外當志工,也有年過七十的長輩回來大學攻讀學士學位。
他們大多都很清楚現在自己最想要的是什麼,若有目標,就會全力以赴;若想開拓眼界,就會放自己 Gap 一年,去走遍世界。
在慕尼黑的這段時間裡,我不僅拓展了國際視野,也和同為交換生、以及在慕尼黑長期生活的台灣人有了更深入的交流。

作為年紀最小的大三生,聽著身邊的哥哥姊姊們分享他們的職涯與人生故事,不僅讓我了解,人生很長,世界很大,還有很多未知的可能性外,這些前輩們在遭遇過失敗後仍絕不放棄、努力振作,並持續追求自己的夢想的正面能量,更是給了我很多的人生啟發。
這些來自慕尼黑的故事,讓我深刻意識到,自己還很年輕,還有很多的人生機會可以嘗試,可以失敗、可以探索、我也還有勇氣和本錢,去不顧一切地為自己勇敢一次。
我終於明白,人生其實不是一個待解決的問題,而是一段待體驗的過程。與其隨波逐流,不如趁著人生最有可能性的時刻,勇敢去追尋真正屬於自己的方向,讓自己問心無愧。
結語
回首這一年在慕尼黑的時光,讓我感覺自己重新活了過來,也對於人生的意義有了全新的理解。
這段經歷讓我明白,那些看似難以做出的選擇,或許正是最值得早早去實現的,就像是來到慕尼黑交換一樣,愈早踏出那一步,帶給自己的收穫和改變,也將會有更長遠的影響。
很感謝交換這一年所有的體驗、磨練和成長。現在的我,已經準備好帶上 2.0 的自己,繼續展開下一段人生篇章 🇩🇪
Comments